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快递 >> 正文

跨学科视域中的新闻传播学

发布者:李明德 朱妍 [发表时间]:2021-03-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次数]:

21世纪以来,以智能化为核心,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学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拓展与创新,而且直接表现为对学科关系和知识体系的重构。新闻传播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开展跨学科研究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一条必经之路,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但也存在很多困境,该和谁跨,如何跨,仍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新闻传播学跨学科发展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利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同时,随着技术发展带来传播渠道的扩张,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也发生了深层次变化,逐渐呈现出万众皆媒、万物皆媒的“泛媒”化景观。在这个智能时代,AI(人工智能)是大脑,移动互联网是骨骼,大数据是血液,构成了未来传媒智能化、移动化、数据化的新时代。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趋势下“物”和“机器”将对传播再定义,“新媒体”对传播的不断改写过程,也对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介转型与社会形态的变革,导致本学科无法再支撑对如此庞杂繁复的社会现象的解释,新闻传播学不得不冲破专业壁垒,实现跨学科交融,从其他学科那里及时补充必要的“养分”。为了顺应时代洪流、技术进步、行业发展,新闻传播学跨学科发展是大势所趋。

新闻传播学跨学科发展的必然性

1959年,英国学者斯诺指出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长期以来的对立状态。斯诺认为,两种文化的对立局面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涉及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的综合性社会问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斯诺命题”的提出,“开辟了一个将科学、技术和社会作为整体来研究的新领域,即跨学科”。面临技术变革、行业发展、学科属性等多方挑战,新闻传播学跨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目前新闻产品化、可视化、数据化已成为流行趋势,大数据资源和数据价值挖掘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点。这就需要媒体从业人员除了具备采写编评的能力,还要具备从社会视角切入寻找新闻点、进行数据挖掘、展开编辑的能力,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视频、图片、声音、动画等方式的可视化呈现等。在这一过程中,新闻传播学要与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统计学甚至高等数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这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广泛的知识面和快速学习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跨学科发展是教学科研的普遍要求。在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新闻传播学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方法使用较少,对跨学科视角下多种研究方法应用不足。这是由于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对定量研究的重视不够,学生对定量研究方法的掌握不到位。定量实证研究需要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支撑,而相关研究方法的课程设置较少、较浅,造成新闻传播学学术型人才大多只能以文献研究法、定性研究法等方式展开研究,导致研究视野狭隘,限制了学科发展。

专业传播实践教学,应该对标行业发展需求,从直接的内容生产向着未来传播重心转型:一是要学会关于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技术、数据的价值挖掘;二是掌握新闻内容生产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互联网与媒介产品思维、互联网信息流动的平衡与引领能力。

跨学科发展是新闻传播学的未来趋势。传播是涉及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复杂问题的社会现象。传播学从产生之日起,其研究路径与方法就具备跨学科研究的基因。广泛的研究选题,突出的问题意识,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注重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实践意义都能体现出其跨学科研究特征。在新媒体时代,很多学者为了突破学科的内卷化,把研究触角延伸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和自然科学各个学科领域。新闻学突破原有边界,不仅引入传播学,而且开展了传媒经济学这一交叉学科研究;传播学则创建了新的分支学科——认知传播学和计算传媒学。

跨学科不仅可以移植其他学科的理论,还可以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视角。比如实证研究,新闻传播学借用了自然科学、统计学的定量和实验的研究方法,还应用人类学、民族志的质化研究方法,近年来学者们还借用了社会学、人类学的社会网络分析、虚拟民族志等方法,借用心理学的眼动仪、脑电波等设备和方法尝试各种传播学研究的实验。而采用各种数据分析软件和数据平台来做研究已逐渐成为新常态。

新闻传播学跨学科发展的困境与方向

就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学院的情况来看,新闻传播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最大的问题是其他学科与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即学科之间没有深度交流、融合和应用,依然是各说各话、各行其道。

面对这样的困境,新闻传播学该如何跨学科?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行者的经验。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爱荷华大学改革新闻学院教育模式,重组本科生新闻学课程,减少了写作、编辑技能方面的课程,代之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跨学科教育。博士生课程尤其注重跨学科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指出,美国各大学在新闻教育方面提供了非常广泛的跨学科课程,新闻学院3/4的课程是跨学科教育的内容。新闻传播教育的主流,已经从传统的培养新闻记者的职业性方向,转向更重视跨学科融合,重视来自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哲学的学科背景。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年5月发布扩招研究生、取消本科教育的消息轰动了学术圈。这是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学的重大改革。当时代进入“万物皆媒”的互联状态,“新闻”与“传播”的内涵都被无限丰富与扩充了,传播特征发生了变化,算法与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人机传播”成为一种新范式。面对快速发展的行业,新闻传播学急需广泛纳入其他专业的理论和方法来不断完善自己的学科体系。清华大学取消本科生的培养,得益于学校层面的改革,是一个关键的研究导向转型。

由以上经验可以看出,跨学科不仅是在课程设置上多开几门其他学科的课程来完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而且需要不同学科在探索和教授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进行整合甚至调整,即强调团队合作。在跨学科教学中,每个参与者都必须着眼于整体复杂的关系,在作出贡献的同时也要重视他人的学科贡献。

当前全球各个学科关于跨学科教育都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亮点不仅仅在于以问题驱动不同学科的合作,还在于强调从问题出发来寻求跨学科的解决方案。任何跨学科都要从学科发展立场出发,从学术建构与人才培养层面出发,通过宏观视角进行顶层设计、模式创新,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推动跨学科平台的发展。

很多新闻传播学院近年来也在跨学科方面不断探索,主打“交叉牌”。一些学校借助全校理工科强势平台,把新媒体与计算机、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管理学等专业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交叉,从师资、科研、教学上全面融合。对本科生实行“人文社科大类”的招生与培养,即本科生在一年级时不分专业,但可以选修各院系的不同课程,寻找兴趣方向,二年级时再具体选专业。硕博生的培养也设置了跨学科的方向,现有新媒体与社会治理交叉学科博士点就是将新闻传播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网络空间安全融为一体的大胆尝试。目前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已建成了陕西省舆情信息工作创新中心、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陕西高校新型智库)、网络舆情科普基地(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陕西省网络舆情研究基地,在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大数据分析与政治传播、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希望从跨学科的角度为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开辟一块全新的试验田。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