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快递 >> 正文

构建网络舆情应对长效机制

发布者:杨维东 [发表时间]:2016-04-11 [来源]:传媒学院 [浏览次数]:

舆情是指人民群众对社会及管理者所持有的认知、情绪、态度、看法、建议和意见的总和,是对执政者的施政和决策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意集合。当前,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导致网络舆情发生频度不断增强,应对挑战不断加大;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建立网络舆情应对长效机制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网络舆情规律认识不深。由于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新应用平台层出不穷、传播机制不断革新,诱发网络舆情爆发的因素错综交织,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变化无常,舆情研究本身较为滞后,“舆情学”尚未建立起学科体系,研究观点人云亦云,研究方法较为传统,对策建议时效性缺失,实效性不强。诸多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学界和业界对互联网舆情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导致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缺乏理论引导。

对网络舆情应对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不重视自身思想认识与时俱进,积极主动触网用网意识依然淡薄,浅层“触网”多,深度用网少;不重视观念和方法更新,在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时,错误地认为网络媒体像传统媒体一样完全可控,“搞定了网信办就搞定了互联网”,幻想通过封堵、删帖等传统手段应对互联网;不重视与新媒体打交道,或者“敬而远之”;不重视工作保障,一方面惧怕网络舆情,视之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机构设置等方面舍不得投入。这导致有的地方建立健全应对长效机制的积极性不高。

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完善。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内容不健全,导致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舆情事件中的各方力量在事件处置过程中的行为缺乏法律保障和规范。二是舆情应对机制制定不精细。当前,很多地方和部门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但往往存在协调力度不够、部门权责不清、结合实际不紧密等问题。三是舆情应对机制不全面。缺乏对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的顶层设计和通盘考虑,不注重“上下左右”合纵连横机制建设,存在顾此失彼等重大缺陷。

构建网络舆情应对长效机制的建议

事前着重构建网络舆情应对预警机制体系。一是在常态预警机制方面,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全屏全网全时段全天候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测、采集和报告机制。比如,建立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舆情监测制度,建立“人工+技术”的立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建立重点对象、重点舆区、重点领域不间断重点巡查制度等。二是在非常态预警机制方面,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监测机制。比如,在发布重大政策,启动重大工程,开展重大活动前,充分考虑可能爆发舆情的各种风险,充分评估,做足预案,制定舆情应对操作手册。针对突发事件,建立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的机制,为突发舆情事件处置赢得宝贵时间。同时,制定舆情预警标准,设定“红橙黄蓝绿”等不同等级的预警办法。三是制定网络舆情甄别研判工作机制,对网络舆情真伪进行甄别,对影响因素、来源进行分类和定向,增强舆情预警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事中着重构建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体系。根据舆情处置工作流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主要包括七大方面:一是建立舆情信息反馈机制,针对民众所关心的问题,充分把握“时度效”,予以权威回应。二是健全舆情引导机制,畅通舆情表达渠道,打造不同层面、不同影响的发声阵地,建立权威信息发布制度,有效引导舆情。三是建立突发舆情快速决策机制,结合实际,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型、规模,科学设计应急处置工作预案,设定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的条件,抓住处置最佳时机,建立职责明确、组织有力、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应急处置指挥机制,实现突发事件靠前指挥、果断决策、第一时间处置,即迅捷、依法、适度、高效处置。四是建立和规范媒体接待工作机制,制定接待方案,规范接待人员、接待方式、接待流程等,同时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五是建立评论工作机制,通过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立体正面发声,澄清事实,借力第三方等进行评论引导。六是建立管控机制,针对有害信息,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有效调控。七是健全分类处置机制。针对网络舆情多发频发,分清轻重缓急、分类有效处置。根据发布载体、传播速度、网评数量、舆论反响等指标,将舆情信息分为不同等级,制定标准清晰、流程规范、授权到位的差异化处置方案。

事后着重构建舆情应对保障机制体系。一是完善舆情队伍建设制度,培育吸纳精兵强将,争取意见领袖,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构建强大的舆情工作队伍。二是建立“上下左右”合纵连横的联动机制,构建中央和地方、上级部门和下级部门,全国各省市之间、各部门之间一张网、一盘棋的大舆情工作格局。三是建立舆情应对处置财力、物力支撑制度,加大舆情技术应用研发和购买投入,建立舆情信息工作激励机制,改善工作条件,激发工作斗志。四是建立舆情研究机制,广泛动员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单位积极从事舆情研究,深化认识,提高舆情应对处置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此外,还要加大舆情社会环境治理,规范网络传播行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执行主任,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政府社会舆情治理策略研究”[15BZZ08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