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至4月3日,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2203班、2204班师生在多位教师及导游的带领下,赴河南洛阳、郑州、开封开展为期四天的联合专业见习。活动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为核心主题,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探索数字时代非遗文化的创新表达路径,展现广电系学子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担当。
牡丹倾城:国色天香正当时
3月31日,师生齐聚洛阳神州牡丹园。四月洛阳正值牡丹盛放,王城公园、中国国花园内,“洛阳红”“二乔”“珊瑚台”等名品争奇斗艳。广电系学子纷纷架起摄像机,用镜头捕捉“花中之王”的国色天香。陆媛媛感叹:“牡丹的红恰似天边火烧云,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洛阳的千年风华。”金建佑则凝视花丛,轻声道:“牡丹是岁月的使者,它们的绽放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历史与当下的无声对话。”
博物馆奇旅:河洛文明的基因库
次日,师生走进洛阳博物馆。这座承载千年文明的殿堂,两层展馆犹如时空隧道:一楼陈列夏商周汉唐等历代文物瑰宝,青铜器的威严、唐三彩的绚丽、陶俑的生动,勾勒出中原文明的脉络;二楼特展聚焦文化专题,以多元视角解码历史细节,吟唱出华夏文明演进的千古足音。馆内,全息投影与互动屏等现代科技,赋予文物以生命,使它们在展柜中跃然眼前,为游客精心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观展盛宴,让古今文明在此交汇对话。博物馆讲解员说:“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活着的文化密码,每个纹路都有故事。”
文物不再是冰冷的物件,河洛文明跳动的脉搏,每一次凝视,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它们带着千年记忆,与我们在当下深情对话。

龙门石窟:千龛佛影照古今
伊河之畔的龙门石窟,千龛万佛静默诉说千年沧桑。卢舍那大佛的慈悲含笑令徐雪颖震撼:“这些佛像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历史巨著。”夜幕降临时,灯光秀将佛龛映得流光溢彩,陆媛媛感慨:“佛影与倒影交融,历史与自然在此完美共生。”
戏剧幻城:黄土上的史诗
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622亩麦田上的21个剧场以“土地、粮食、传承”为主题,上演《火车站》《李家村》等沉浸式剧目。2203班的学生眼含热泪看完《火车站》,李晓燕老师点评:“最好的叙事是让观众看见自己与土地的联结。”2204班王施萌在观后感中写道:“在《第七机车车辆厂礼堂》,随着剧情推进,时代的变迁在眼前徐徐展开。舞台上的人们为梦想拼搏、为生活努力,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黄土地上人们的不屈与奋进。我不禁思索,自己在这时代浪潮中,又该如何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清明上河园:画中游,梦回大宋
见习最后一站,师生走进开封清明上河园。宋装商贩的吆喝、巡城士兵的马蹄声、实景演出《岳飞枪挑小梁王》的刀光剑影,让广电学子仿佛置身《清明上河图》中。2203班陈莹莹在互动挑战中勇夺年卡大奖,笑称:“历史从未如此鲜活!”2204班魏婷婷漫步园中,感叹:“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这便是文化的力量。”
四天行程,广电系学子以镜头记录文明脉络,用实践体悟传媒责任。从龙门石窟的匠心传承到戏剧幻城的创新表达,从牡丹园的光影叙事到博物馆的科技赋能,同学们在观察中思考,在体验中成长。正如学院院长奚路阳所言:“唯有扎根实践,才能让新闻理想在时代土壤中生根发芽。”此次见习不仅是专业锤炼,更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广电系师生将以此次探索为起点,在数字浪潮中续写中华文明的崭新篇章,让古老文脉绽放时代光芒。
编辑:徐洋 审核:周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