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晚,新闻与传播学院“活水源头”读书会第十期活动在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活动聚焦著名作家、淮阴师范学院优秀校友徐则臣的作品《北上》展开分享与讨论。本期读书会由李德顺老师主持,王新鑫老师导读,周浒、何顺民两位老师参与研讨。奚路阳院长出席活动。

活动伊始,通过短视频回顾了读书会前九期的精彩瞬间。视频中任守军书记寄语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涨知识、增才干。院长奚路阳和院长助理周浒分别为表现突出的学员颁发证书。广编专业王奕霏同学获评“最佳学员”,广电专业付钰同学凭借在阅读推广与活动组织中的突出贡献荣获“最佳服务奖”,谭笑、姚君烁、张泽旭、王施萌四位同学获评“优秀学员”。奚院长高度赞扬读书会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为同学们提供了深度思考的平台,对同学们通过经典文本阅读与跨学科交流所取得的成长予以充分肯定。他还表示,学院将推进校内外联动,整合传媒文化节等资源,推进读书会的品牌化建设。

主题分享环节,四位同学结合PPT,从文学、影视、文化传播等多个角度,围绕徐则臣同名小说及其影视改编作品《北上》展开深度讨论。赵冠宇组从媒介特性出发,分析文学与影视在传播效果上的互补性,强调影视化对扩大作品影响力的显著作用;蔺佳欣组对比小说与电视剧的叙事差异,指出小说以文字激发读者想象,影视则凭借视听语言直观呈现内容,并结合收视率数据与观众反馈,揭示影视改编对原著传播的双刃剑效应;幸颖林组剖析谢平遥与小波罗的文化冲突,将其视为中西文明对抗与融合的缩影,并通过邵星池父子在传统与现代间的挣扎,挖掘出运河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进而提出“无意义之事的意义”这一核心命题,强调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精神觉醒;朱彩云组以运河的历史感、沧桑感、命运感为主线,结合自身在淮安的生活体验,分析影视改编对“青春奋斗”主题的强化,探讨运河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呼吁青年关注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随后,八位在《江苏声屏·淮安广播电视》和《淮海晚报》已经或者即将发表《北上》影评的同学现场分享了写作心得。付钰结合花街、洪泽湖等本土元素,为影评注入地域温度;潘欧锦以家乡矿业城市的兴衰作为切入,类比运河文化的传承困境,强调返回家乡建设的时代意义;麻书鸣聚焦夏凤华的女性形象,分析影视对运河精神的现代表达,对比原著与影视中运河的叙事定位差异,指出“流水不争,滔滔不绝”的文化内核始终未变;张艺晗从个人视角将秦淮与运河进行对比,结合长鱼面、炸油饼等美食体验,突出淮安运河的独特人情味,她认为影视通过鲜活叙事将运河转化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活历史”,而运河边邻里互助的温情则揭示了文化传承的根基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

王新鑫老师对同学们的精彩分享表达肯定,她认为同学们通过阅读、观影与实地体验,展现出超越预期的真诚与思想深度。她回忆起与徐则臣老师的师生情谊,提及徐老师从淮安走向世界的创作历程,着重强调“到世界去”理念中蕴含的自我探索精神。针对新传学子的培养,她强调文学阅读是提升文化素养、增强作品温度的根基,要在实践中寻找与时代的连接。最后,她希望同学们以《北上》为起点,持续滋养心灵、笔耕不辍,未来创作出更多有影响力的作品,成为文化传承的桥梁。周浒老师也鼓励同学们要以读书会为媒介,以书为媒,携手观世界。

本期“活水源头”读书会以文学与影视的跨媒介对话展开,搭建起传统与现代、文本与影像之间的沟通桥梁。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读书会不仅为新传学子提供了深度思考的空间,更以《北上》为窗口,展现出运河文化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徐洋 审核:何顺民 周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