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淮阴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原传媒学院)办学始于2003年,现有教职员工47人,专任教师37人,教授、副教授21人,博士(含在读)23人。学院现有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江苏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编导三个本科专业和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学位点一个。学院坚持“特色发展、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的指导思想,围绕“德业双修、技艺相融、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弘扬“求真、向善、尚美、创新”的院训,努力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深厚人文素养、较强创新精神和过硬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新闻传播及影视艺术人才。
学院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拥有电视演播厅、虚拟演播室、录音播音室、数字媒体实验室、影视制作实验室、平面摄影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室以及数码艺术工作室、新闻采编工作室、影视制作工作室、广告工作室、VR工作室等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实验教学及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
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学特色鲜明:
一是深化协同育人:学院把人才培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校地、校企、校校合作育人。与淮安市委宣传部开展“部校共建”;与荔枝新闻、淮安电视台、宿迁电视台、淮安报业传媒集团、淮安国联集团等共建协同育人基地;与深圳钛铂新媒体公司、江苏广电荔星传媒等30余家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与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共建“微电影协同创新中心”;与北京容艺教育集团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项目。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学院从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强专业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改革成果《“三三三”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探索》《基于校企融合的“四位一体”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得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广告人才培养“新时代”语境下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案例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广告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案例”。《融、合、汇、创: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成果获得教育部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奖。教师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余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4项;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5项、省级一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校级教改课题、开放课程等30余项。
三是注重实践育人:学院打造“传媒文化节”“集节号”等学生活动品牌,获得江苏省“博爱青春”十佳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江苏省资助微电影特等奖、淮安市五四红旗团委、淮安市暑期社会实践十佳团队等荣誉。多名学生入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全国大学生资助成才典型案例、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江苏省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录、伯黎—新加坡管理大学乡村创业课程免费学习人选等。学院师生团队创作的短视频《周总理一直佩戴的徽章上写了什么字》被人民网、学习强国、环球网、现代快报、新浪微博、江苏教育发布等媒体广泛关注报道。
学院大力推行项目式、学生工作室等培养模式,组建校园电视台、言之有诗公众号、007平面设计工作室等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打造精品实践成果。学生实践作品在“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奖300余项。近三年学院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其中考取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近百人,连续获得学校毕业生考研工作先进单位表彰。
二、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学位点师资队伍
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一支专业能力突出、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紫金文化优青1人,紫金文化创意优秀青年人才2人,省产学研科技副总4人;学位点设有电视编导与制作、网络视听节目制作、数字视听与地方文化传播三个团队,共有13名校内硕士研究生导师和4名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
以下是部分导师简介:
单永军,1978年生人,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网络视听艺术研究。
姜卫玲,1976年生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影视文化传播研究。
戴海波,1982年生人,教授,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媒介传播理论研究。
宋锦轩,1975年生人,副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导演创作研究。
陈文华,1980年生人,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主要从事视听节目创作研究。
李晓燕,1982年生人,副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影视艺术国际传播研究。
王 帅,1990年生人,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影视创作与批评研究。
三、学科、科研、平台情况
学院现有新闻与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方向,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市级“电子商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多个教学与科研平台。近年来,围绕区域发展需求,聚焦地方文化传播、视听作品创作、新媒体融合发展、网络舆论引导等研究方向,持续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核心以上论文近60篇,其中CSSCI期刊30余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院奖等20余项,在全国高校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江苏省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江苏省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微课大赛等竞赛中获奖50余项。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院积极拓展与境内外高校合作交流渠道,引进境外优质课程资源,拓宽专业视野。选派50余名交流生赴苏州大学、台湾玄奘大学、义守大学研修,接收台湾玄奘大学交流生来校学习;邀请境外高校教授开设课程工作坊;承办五届“两岸大学生运河文化体验营”活动,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与韩国清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国民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五、招生专业及培养特色
(一)招生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6年招收艺术学(135400 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设电视编导与制作、网络视听节目制作、数字视听与地方文化传播三个研究方向。
(二)主干课程
《视听作品分析》《广播电视前沿》《艺术美学》《纪录片创作》《影视剧本写作》《广播电视栏目创作》《微电影创作》《媒介文化研究专题》《AI影像设计与制作》《影视导演创作》《网络短剧创作》《视听传播研究专题》《红色文化视听传播实践》《运河文化视听传播实践》《非遗文化视听传播实践》等。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贯彻党的文艺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周恩来精神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对传媒行业有着卓越的洞察力,掌握广播电视及新媒体领域各类视听节目编创、策划、全流程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技巧,拥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成为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行业的组织者、研发者、创作者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四)学位点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顺应国家、社会、文创行业对于戏剧与影视艺术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结构要求,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艺术人才为目标,坚持核心价值引领,既强调学生掌握戏剧与影视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也强调学生在戏剧影视创作实践中的艺术性和创新性,使其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丰富的社会、文化、艺术知识,具备能够独立从事戏剧影视艺术研究或创作工作的能力。
培养模式独具亮点,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组制度及“校内导师+行业导师”双导师制,行业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并建立行业导师工作室。课程设置以实践为导向,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发产教融合型系列课程,打造“网络视听节目编导与制作”“数字视听与地方文化传播”课程群。教学形式创新,依托淮安广电集团等实践基地,采用双教师授课制,打造创作型课堂,围绕多种类型开展实践创作,通过多维方式考核,强化学生多项能力。质量监控严格,建立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构建“过程+成果+反馈”闭环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教学质量信息化与可视化跟踪,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六、招生专业目录、考试科目与参考书目
1.招生专业:戏剧与影视(135400)
2.考试科目:
(1)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6艺术基础 ④816影视艺术综合
(2)复试科目:《影视实务》
3.参考书目:
科目名称 | 参考书目 |
艺术基础 | 《艺术学概论》第5版,彭吉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艺术概论》,王宏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
影视艺术综合 | 《影视艺术概论》第2版,周星,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电影理论基础》第2版,陈晓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 |
影视实务 | 《电视节目策划学》第三版,胡智锋,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 |
注:最终以我校公布的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和招生专业目录为准。
七、招生咨询方式
学院招生宣传联系人:王帅老师
电话:0517-83525059,18360923015
邮箱:xcxyyz@hytc.edu.cn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长江西路111号淮阴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